出塞(王昌龄)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的情景?

作者&投稿:诺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①、描写: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②、反映了: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飞将李广英勇善战,人们想念飞将军!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3.但使:只要。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扩展资料: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 ·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

①、描写: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②、反映了: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飞将李广英勇善战,人们想念飞将军!


王昌龄写出塞的历史背景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原文如下: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凉州词》(王翰)、《出塞》(王昌龄)全诗
这是一组边塞诗,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武威)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

王昌龄的《出塞》的写作背景是?
在唐朝后期,边境经常发生战乱,一些周边的少数民族经常挑衅,发动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便写了《出塞》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明自己捍卫祖国领土,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出塞》是王昌龄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创作的。作为一名边塞将领,王昌龄通过这两首诗,非常形象的...

古诗三首出塞的译文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王昌龄的两首《出塞》的原文分别是?
出塞二首 唐代:王昌龄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

王昌龄的出塞诗解释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出塞二首》中的第二首。全诗如下: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描写了一场惊心动...

王昌龄《出塞》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出塞的意思
出塞古诗的意思,简单易学!

王昌龄的出塞的意思
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

出塞古诗的意思。
《出塞》赏析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着重表现了什么 -
呈侨苦胆: 《出塞》着重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对匈奴人的蔑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可以重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出塞(王昌龄)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的情景? -
呈侨苦胆: ①、描写: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②、反映了: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飞将李广英勇善战,人们想念飞将军!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出塞的全诗反映的什么 -
呈侨苦胆: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但使:若使. 龙城:匈奴祭天处.址近蒙古国鄂尔浑河. 飞将:指汉名将李广.匈奴人称他“飞将军”.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 【简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出塞》一诗描绘了 ,表达了诗人对 . -
呈侨苦胆:[答案]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战争时期的军旅生活.通过描写边疆的景物和战士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诗人对久戍边关的将士们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第...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出塞》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
呈侨苦胆:[答案]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着重...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出塞》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
呈侨苦胆: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出塞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
呈侨苦胆: 描写了唐代战争不断,将士久久不能回家,鞭打了作者对李广将军的赞颂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出塞是什么?王昌龄写的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远征战士怎样的情感?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呈侨苦胆:[答案]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古诗出塞内容是什么王昌龄写的 -
呈侨苦胆:[答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71312432: 出塞描写的是什么的一首 -
呈侨苦胆: 出塞是唐朝王昌龄的名诗,共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四行描述的是从秦汉时起明月和关门就一直静静的在这里,然后出征的将士却迟迟没有归期,如果如今还有如卫青和李广这样的大将军在,一定不会让外敌侵犯我国的领土.诗人通过对景物和历史人物的宏观描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对和平的期盼和渴望,又有对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的暗讽.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宝刀血未干.这四行描述的是刚上了白玉鞍的枣红马就被骑着上战场,一仗结束已是夜晚,月光静静地洒在战场上.战鼓的余声还在回荡,将军刀鞘里的刀上血迹还未干透.诗人将战胜者的骄傲姿态和气势以短短四行勾勒了出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