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mo

作者&投稿:帅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经济师三大网校哪个好~

可以出经济师的,密

你已经取得了中级经济师证,应该是财政厅颁发的,如果你要去评的话,那就是人事局颁发的,其实这两种都是可以用的,您已经有一个中级职称证,就没必要再去评一个了。你要评的职称的话,基本条件很简单的。
职称的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经济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 5 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5 年以上。

绪论
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概念:其包括有土壤特征的描述、土壤分类、土壤解译和土壤制图等,也是研究和评价土壤资源,以便充分、合理、持续利用土壤资源的最必要、最为基本手段。

第一章 土壤调查的准备工作
1.土壤概查:对大的河流流域或省以上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或土壤改良区划所做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调查。
2.土壤详查:对某一小区域的土壤进行比较详细地了解,以便进行土壤改良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所做的土壤调查。
3.调查底图比例尺的确定范围
(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 变种或更细。
(2)大比例尺:1:1万-1:2.5万 土种或变种。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 土属、土种。
(4)小比例尺:<1:20万 亚类、土属。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第二章 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
1.成土因素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答案一:(1)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发生与特性
a.关系式:道库恰耶夫公式: S=f(C,O,R,P)T S:土壤体 R:地形C:气候 P:母质 O:生物 T:成土时间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
(2)土壤发育与母质的关系
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例如机械性质、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质中的磷、钾、钙、硫和其他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自然肥力。
许多土壤的属性继承了母质的性质。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从酸性岩母质到基性岩母质随着硅含量的减少,而铁,锰、镁、钙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母岩发育的红壤,其化学组成不同,富铝化强度也有差异。一般说来,由玄武岩、石灰岩等基性母岩发育的红壤,其淋滤系数、分解系数、铝化系数和铁化系数的相对值,均高于由花岗岩等酸性母质所发育的红壤。如果母质层具有不同质地层次,亦影响到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过程,非均质母质对土壤形成、性状、肥力的影响较均质母质为复杂,影响土体中物质迁移转化的不均一性,不同母质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土壤。
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很有影响。斜长石和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含有多量的三水铝矿,酸性岩中的钾长石发育的土壤则以高岭石为多。冰渍物和黄土中,含水云母和绿泥石较多;下蜀黄土以水云母为主;页岩和河流冲积物富含水云母;紫色页岩,湖积物和淤积物多蒙脱石和水云母。蒙脱型粘性母质易发育成变性土。
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也不相同。钾长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而斜长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钙;辉石和角闪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铁、镁、钙等元素;含磷量多的石灰岩母质,在成土过程中虽然石灰质遭淋失,但土壤含磷量仍很高。
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质地粗的母质上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粗,质地细的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细。粗质母质易发育成淋溶土,细质母质易发育成潜育土。
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带性土壤是砖红壤和红壤等,但在石灰岩和紫色岩上发育的土壤,因含有大量碳酸钙,阻滞和延缓了富铝化作用的进行,因而分别发育成为石灰土和紫色土。
(3)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风化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说,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所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作用,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学中,把土壤温度和湿度作为诊断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
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矿物的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速度和温度有关。
气候对次生矿物形成的影响,一般情况是,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多。土温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因此,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
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好气微生物比较活跃,有机质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
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相同。草甸土中微生物数量最多,黑土中微生物数量每克土可达数千万个,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中,微生物数量在数百万到数千万个之间,湿润地区的红壤,砖红壤中,微生物数量较少,但某些砖红壤中也可达两千万个左右。
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如寒温带分布着灰化土,温带分布着暗棕壤,暖温带分布着棕壤,亚热带和热带分布着红壤、砖红壤等。同时由于气候干湿程度的差异,也分布有相应的土壤类型,如温带湿润气候区,分布有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分布有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分布有荒漠土。
(4)土壤发育与生物的关系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它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其中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土壤的作用最为显著。绿色植物对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并把太阳能转变为潜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进一步转化,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丰富起来,产生了土壤肥力特性,改造了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对成土过程所产生影响也不同。一般说来,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有机残体的数量多于温带夏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又多于寒带针叶林,草甸植物多于草甸草原植物,草甸草原植物多于干草原植物,干草原植物又多于半荒漠和荒漠植物
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并且是多方面的。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使其中潜藏着的能量和养分释放出来,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使生物能世代延续下去。土壤物质的生物循环不断反复进行,土壤肥力也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此外,某些特种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氮素养分。各种自养性细菌对矿物质的分解等,都对土壤形成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土壤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它们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同时它们以特定的生活方式,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以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的作用。土壤动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并可作为肥力指标
(5)土壤发育与地形的关系
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不同于母质、气候、生物因素,它没有给土壤提供任何新的物质,它的作用只是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它和土壤之间并未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只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它是通过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起作用的。
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方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是不同的。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而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湿度逐渐增大,因而自然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出现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在北半球,南坡接受光热比北坡强,但南坡土温及湿度的变化较大,北坡则常较阴湿,平均土温低于南坡,因而影响土壤中的生物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南坡和北坡的土壤发育,甚至土壤发育类型均有所不同。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遭淋溶,常见砾质薄层土壤;在低洼处,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高地和低地之间表现为共轭关系。在相同的降水条件下,平原、岗丘、洼地等不同地形接受降水的状况不同。
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母质分配是不同的,山地上部或台地上其母质主要是残积母质,从上部质地较细的土层到较粗的碎屑物,过渡到基岩。坡地和山麓的母质多坡积物,粗碎屑和粗颗粒分布在地形高处,愈远则颗粒愈细小,多由细砂和粘性物质组成。在山前平原的冲积锥或冲积扇地区,成土母质为洪积物,从地形部位较高处向低平处,土壤质地由粗逐渐变粘。土壤分布的特点是砾质土→砂土→壤土→粘土。
地形发育深刻地影响着土壤发育。由于地壳的上升和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不仅影响土壤的侵蚀与堆积过程,而且还要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土壤形成过程逐渐转向,使土壤类型依次发生演替。
(6)土壤发育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它可阐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育、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我们研究土壤特性、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均随着土壤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并可从土壤剖面分异,以及土壤的形态和性质上反映出来。
年龄反映了土壤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育、演变的动态过程,它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
2.地形因素研究中的一些概念
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
丘陵: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在200米以内
平原:绝对高度在200米以内,相对高度在10米以内
河谷阶地:原是河谷的谷底(河床),经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侵蚀,地势相对抬高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沿谷坡伸展的阶梯状地形。
河漫滩:即高出于中水位以上,又能被洪水淹没的平坦谷地。
自然堤:由于下游河面宽广,流速减缓,河水携带的泥沙便在河床两侧沉积下来,逐渐形成堤坝(自然堤)。
喀斯特: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和地貌现象的总称,也叫岩溶。
风蚀地形:雅丹地形、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谷、风蚀丘、风蚀带和摇摆石等。

答案二:各成土因素与土壤特性间的关系
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
1、 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发生与特性:
(1)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2)土壤分类系统的制定依据;
(3)土壤肥力及障碍问题产生的根源;(4)航卫片判读的直接标志。
2、 成土因素是土壤改良分区高一级制图单元制定的依据。
3、 道库恰耶夫公式: S=f(C,O,R,P)T S:土壤体 R:地形 C:气候 P:母质 O:生物 T:成土时间
含义: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

岩溶地形的含义、分清几种土壤类型
岩溶地形:指以地下水为主的作用因子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解作用所形成的特殊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
按成因划分的地形类型:流水地形、波浪作用地形、重力作用地形、岩溶作用地形、风沙地形和黄土地形、冰川地形

第三章 土壤剖面性态的观察研究
土壤剖面形态:是诸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内在性质和外在形态的综合表现,是成土过程的客观记录。
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
2.单个土体: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就叫做“单个土体”。
3.聚合土体:是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单个土体都具有的统计相似性,这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相当于美国的土系或土型;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土种或变种。
4.土壤剖面的类型
(1)自然剖面:因各种工程建设,使土壤的垂直断面裸露出来,并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调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2)人工剖面:根据土调的要求,临时开挖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可分为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5.土壤剖面点的设置原则
答案一: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剖面点要有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
(2)不宜在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发现有未预料的因素使土壤发生变化,重设剖面点。
答案二:土壤剖面点的设置原则:(一)常规布点发:应从土壤调查要求出发,全面考虑剖面点的代表性和均匀性原则。1.中、小比例尺土调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通常是亚类或土属,一般只能在调查范围内选择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单元设置主要剖面;2.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是土种或变种,所以在制图允许的范围内应注意一切可能引起土壤发生变化的因素,以观察基层分类中的土种或变种分异。(二)统计抽样法:一般在地形变异不大的地区。其优越性:首先,它可用不多于常规布点的剖面数量,达到、甚至超过常规布点调查的精度;其次,可以获得一系列统计数据来说明土壤分类的可靠性和制图的精度水平。
剖面数量的确定原则:地区分级原则、精度要求原则、地图质量原则、因人制宜原则
6.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层次
7.土壤发生层:通过淋溶—淀积、氧化—还原和人为耕作等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
8.土壤构型:所谓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型范围内,具有各种具体性质、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的类型。
9.土壤颜色三要素
(1)色调:区分物体所呈颜色的主要特征,与物体反射光的主波长有关。
(2)明度:物体颜色的相对明亮程度。
(3)彩度:物体呈现颜色的鲜艳程度或浓淡程度,与其相对纯度或饱和度有关。
10. 土壤质地:沙土,沙壤土,壤土,粉壤土,黏壤土,黏土。
土壤质地:土壤基层分类和土壤肥力分级的重要指标。
分级:(1)砾石与岩屑:
丰度(占所在土层的体积%):无0;很少0-2%;少 2%-5%;中 5%-15%;多15%-40%;很多40%-80%;极多 >80%。
大小(单位:mm):很小2-5;小5-20;中20-75;大75-250;很大>250。
形状:扁平;角状;次圆;圆形。
(2)细土颗粒分组(粒径:mm):极粗砂 2.0-1.0;粗纱1.0-05;中砂0.5-0.25;细砂0.25-0.1;极细砂 0.1-0.05;粉粒0.05-0.002;粘粒<0.002。
(3)细土质地分级:砂土;粉砂壤土;砂壤土;粘壤土;壤土;粘土(三角图示法)。
11.土壤PH常规测定方法:混合指示剂瓷盘比色法(宜室内)和混合指示剂薄膜比色法(宜野外)。——先滴混合指示剂,再放土壤。
(可以不记,了解)分级:极酸性:pH<4.5、较强酸性:pH4.5 -5.0、强酸性pH5.1-5.5、中酸性:pH5.6-6.0、弱酸性pH6.1-6.5、中性pH6.6-7.3、弱碱性pH7.4-7.8、中碱性pH7.9-8.4、强碱性pH8.5-9.0、极强碱性pH>9.0。
12.土壤石灰性反应常规测定方法:泡沫反应(可以指示土壤中碳酸盐的大体含量)——先将新鲜土样压碎,用少量水浸润后,滴加10%的盐酸,观察泡沫反应。
(了解)分级:(1)无:无起泡反应。
(2)轻度石灰性:缓慢放出气泡或难以觉察,但可听到声音,泡沫产生量1%。
(3)中度石灰性:明显放出气泡,产生量1-5%。1)赤血盐显色法:无:无色、轻度:浅蓝、中度:蓝色、强度:深蓝。
(4)强度石灰性:气泡急剧,历时很久,产生量>5%。
1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常规测定方法:铂电极直接测定法
(了解)分级:Eh(土壤)=E(实测)+E(饱和甘汞)
氧化状况:Eh>400mv、中度还原状况:Eh200-400mv 、强还原状况:Eh<0mv。
14.土壤亚铁反应常规测定方法:赤血盐显色法和邻啡罗啉显色法
(了解)分级:1)赤血盐显色法:无:无色、轻度:浅蓝、中度:蓝色、强度:深蓝。
(2)邻啡罗啉显色法:无:无色、轻度:微红、中度:红色、强度:深红。
15.土壤标本有哪些类型,各分为几类
(1)土壤分析标本:a.全量分析标本 b.农化性状分析标本 c.物理性状测定样本
(2)比样样本
(3)整段标本:a.木盒标本 b.胶布薄层标本 c.板底粘结薄层土壤标本

第四章 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
(打*号代表答案不确定)
1.美国、俄罗斯的土壤分类体系
答案一:美国:a.分类依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b.分类方法:按照土体已经反映出来的剖面形态,理化性状等特征加以归纳,并经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划分土壤类型的重要指标。
c.分的级次:级次(六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
***d.结构:命名方法:每级单元是采用连续命名法,多数是以拉丁或希腊字根演变得来,而且是取代现代语言的字根,由命名可以分辨出整个土壤的分类系统和级别;土族以下的命名是单独的。
前苏联(地理发生学派):a.分类依据: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发生学属性。
***b.分类方法:以土壤成土因素学说为理论基础;即土壤是在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等诸因素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c.分的级次:土类、亚类、土属、亚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组、亚组。
***d.结构:命名方法:采用连续命名法,即将不同的分类单元依次全部表示出来。
答案二:
A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体系(俄罗斯):
○1原则:以土壤成土因素学说为理论基础;即土壤是在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等诸因素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2依据: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发生学属性。1)成土条件:地带性条件、地域性条件、人为耕作条件。2)成土过程:不同的成土条件下,作用下都有相应的成土过程。3)发生学属性:包括土壤的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及土壤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特性等。
○3级次:土类、亚类、土属、亚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组、亚组。○4命名方法:采用连续命名法,即将不同的分类单元依次全部表示出来。
B土壤属性分类体系(美国):
○1原则:按照土体已经反映出来的剖面形态,理化性状等特征加以归纳,并经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划分土壤类型的重要指标。
○2依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3级次:级次(六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4命名方法:每级单元是采用连续命名法,多数是以拉丁或希腊字根演变得来,而且是取代现代语言的字根,由命名可以分辨出整个土壤的分类系统和级别;土族以下的命名是单独的。
***2.不同野外制图制图单元的确定
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的关系、单元确定方式
★土壤分类与制图单元相一致的状况
(1)上图图斑:一幅图件全是单一的图斑,则分类系统和制图单元一致。
(2)图上表示方法:Ⅰ、Ⅱ……代表土类;A、B……代表亚类;a、b……代表土属;1、2……代表土种。
★土壤分类与制图单元不一致的情况
(1)复区、复域图例。(2)土壤组合图例:二元组合:5:5、6:4、7:3 三元组合:4:3:3、4:4:2、5:3:2。
(3)无差异图例。(4)土相图例。
★建立调查地区土壤分类体系和确定制图单位
①凡成土生物气候条件和自然植被(自然土)或耕作制(农业土壤)明显相异的土壤,由于其主导的成土过程和熟化过程的明显差别(属于质变的),必然在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肥力特性上反映出来,产生显然有别的土壤类型。这种相异的土壤往往就是不同的土类或亚类。
②在已分开的若干土类或亚类内部,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差异,反映出地域性的特征,引起了成土过程和熟化过程中强度上的差别(属于量变的),往往反映到土壤剖面形态和肥力性状上也有相应差别的土壤组合,便可续分为不同的土属。
③在土属以内,凡土壤剖面层次(发生层)构造和形态特征及生产性能明显有别的土壤个体,便可续分成不同的土种。
④土种以内,由于耕作管理或微域地形所引起的耕层肥力性状的高低,包括耕层厚薄、土色深浅、结构好坏、养分含量高低等等,以至障碍因素侵害的程度,可续分为不同的变种。

第五章 遥感土壤调查制图
1.遥感制图的优越性和缺点
优点:a.土壤制图的速度大大加快
b.土壤制图的进度得到提高
c.调查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增强
d.节省费用
缺点:a.比例小、地面分辨率低
b.影像的综合性干扰因素较多:“同像异物”或“同物异像”等现象无法直接区分。
c.光谱范围有限,不能解译全部内容。
2.大气窗口的概念,分为几个波段,波段的范围
所谓“大气窗口”是指可以透过大气层的电磁波段。目前这些波段主要还限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范围。包括可摄影窗口(0.3-1.3um)、近红外窗口(1.3-2.5um)、中红外窗口(3.5-4.2um)、远红外窗口(8-14um)、微波窗口(0.8-25um)。
3.遥感传感器材的名称
主要传感器:多波段扫描仪(MSS)、反速光导管电视摄象机( RBV )、专题制图仪( TM )、可见光高分辨率传感器( HRV )。
4. 遥感影像资料的判读解译,**判读标准
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a.直接解译标志:指在遥感图像上地物本身的特性所反映的、能够直接看到的、可供解译的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图型、微阴影
b.间接解译标志:根据地学、气象、水文、农学等专业知识,应用直接解译标志,推断出影像上确实存在的地物。例如地形、基岩、母质、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遥感影像方法:成土因素分析法、图型分析法、景观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
答案一:遥感影像方法:成土因素分析法、图型分析法、景观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答案二:a.直接判定法: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直接确定地物类型和属性的直观判译法。
b.对比分析法:用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卫片以及地面的已知资料进行对比。
c.逻辑推理法:根据地物在自然界中固有的相互依存关系和规律,进行演绎推理。
目视判读标志:
a.直接判读标志:图型、形状、大小、纹理、色调、阴影、位置、组合、相关体
b.间接判读标志:运用其他专业知识,推断出影象上确实存在的地物。如: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性、地物与环境的关系、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

第六章 土壤调查成果的整理与总结
1,五图一书是什么?
五图是指: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评级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
一书是指:土壤调查报告或者相应的调查报告。
2,土壤调查报告的编写。
一、总论 说明调查地区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调查方法、主要成果;以往的调查研究资料及其评价、工作的经验及问题。
二、调查地区的自然和农业概况
三、土壤性态描述
1、土壤的形成;
2、土壤的分类原则与系统;
3、各种土壤的特性:土壤分布与生态环境、土壤的形态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的生产性能几存在的问题。
四、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利用现状 2、土壤资源评价
五、土壤改良利用分 1、分区的目的 2、分区的原则 3、分区各论
六、其他

第七章 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
1,土壤调查成果应用:
一,土壤调查制图成果在发展土壤科学中的应用
1、土壤发生分类学科的发展与土壤调查有密切的关联
2、土壤制图理论和技能的提高是土壤调查的直接成果 土壤制图技术和土壤图内涵的发展
3、土壤调查是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
二,土壤调查成果在农业规划中的应用
1、低产田改良规划 2、农田水利规划 3、平整土地规划 4、肥料规划
三,土壤调查成果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1, 土壤特性揭示及其利用改良中的调查工作
高产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 有障碍因素土壤的调查和改良
2,名、特、优产品土宜调查成果的应用
四,土壤调查成果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1,土体成因、年代对工程性质影响的调查 2、土体结构、构造对工程性质的影响
3、地基用土的调查 4、筑路用土的评价
五,土壤与环境质量调查成果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答案二: 了解土壤调查成果在那些方面应用
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很广泛,概括起来可用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土壤资源的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等定级等范围,为农业耕作、畜牧业和林业的规划和管理,为工程建设和各种各样专门目的研究,如废水处理效果的解释;以及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和城市、区域规划等服务。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
1,土壤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目的:摸清土壤资源底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人资源,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
三个层次:1、土壤自然适宜性评价;2、土壤市场潜力评价;3、土壤经济评价。
原则:1、土壤生产力高低评价;2、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评价;3、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的限制性因素和强度评价;4、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评价。
2, 土壤资源评价爱的程序和步骤
一, 划分评价单元 土壤资源评价的评价单元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在进行土壤资源评价之前,先要确定土壤资源评价的单元。有四种确定的基本方法:以土壤类型为基础,以土壤资源类型为基础,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以评价因素的组合为确定基础。
二, 选择评价因素及确定权重 应从影响土壤利用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产潜力因素四个方面来选择。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特征,气候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农林牧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投入产出比等。
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及条件、人土比、劳土比、农业年收入及其所占比重等。
生产潜力因素:光温理论单产、现有最高产量、现有复种指数、多层多种程度预测等。
三, 确定评价指标 采用模糊线性隶属函数图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来确定。土壤资源的分布范围很广,在不同的地区,对于不同的利用对象,评价因素等级的指标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在专家经验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区域土壤资源的属性特点进行划分。
四, 评定土壤资源质量等级 可以是定性的评定或定量的评定。方法有文字评述法,参数法及数理统计方法等。

3,评价指标的确定;
确定土壤评价单元的方法:以土壤类型为基础确定、以土壤资源类型为基础、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以评价因素的组合
土壤资源评价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生产力潜力因素.各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经验评分法、回归分析、层次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

4,,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文字评述法、参数法(累积积分法、权重数定级法、斯托利指数法)、数理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因子数学模式法)。
5,土壤质量评价的原则与依据
一,土壤质量三个层次
1、土壤生产力:提高植物和生物生产力的能力;
2、环境质量: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的能力;
3、动物健康: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
二,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2, 适宜性与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3, 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4, 有利于指导生产的原则
5, 等间差异性与等内相对一致性原则
6,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三,依据:
1, 土壤属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2, 土壤及农、林、牧利用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农田基本建设条件
3, 土壤的自然产量
4, 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

6,土壤适宜性评价的概念、评价方法与体系
一,土壤适宜性:一定土壤类型与规定用途的和谐度。
二,土壤适宜性评价:以特定土壤利用为目的,评价土壤适宜性的过程。土壤质量评价是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二,土壤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及体系
1,土壤适宜性分类体系 按三级分类法表示:适宜性纲,适宜性类、适宜性等三级。
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分类体系:2个纲,4个类,13等。
纲 类 等
适宜纲(S) 宜农类(SA) 高度宜农类,中等宜农类,临界宜农类
宜林类(SF) 高度宜林类,中等宜林类,临界宜林类
宜牧类(SP) 高度宜牧类,中等宜牧类,临界宜牧类
不适宜纲(N) 不宜农林牧类(N) 当前不宜农等、永久不宜农等、不宜林等、不宜牧等。
2,土壤适宜性评价体系
一般采用三级系统:
零级系统(第一层次):主要划分依据是地理分布构成的水热条件及生物气候条件或农业耕作制度上的差异。
一级系统(第二层次):主要按土壤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划分。
二级系统(第三层次):以土壤对某种具体用途的适宜性程度、限制因素的作用大小划分
按多层次续分系统,采用“土壤适宜性区---土壤适宜性类---土壤适宜性”等三级体系。
土壤适宜性区:土壤适宜性分区,主要依据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其次是土
壤利用现状及其特点,再次是土壤利用的经济社会状况。
土壤适宜性等级:是在土壤适宜性类的范围内,反映土壤的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
宜农土壤:一等土壤:对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质量好。这类土壤地形平坦、土壤肥力高、水热条件好,在当地均属基本农田或易于建成基本农田,在正常耕作管理措施下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产量。
二等土壤:对农业利用有一定的限制,质量中等,需进行一定改造才能建成或垦为基本农田,或者需要一定的保护措施,以免产生土壤退化。
三等土壤:对农业利用有较大的限制,质量差。勉强可以农业利用,需采取措施大力改造后,才能成为基本农田。或者在严格保护下才能进行农业生产,否则易发生土壤退化。
(宜林土壤和宜牧土壤等级划分参考以上。)
3,土壤适宜性评价因子及其指标
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参评因素由土壤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构成,还受社会经济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影响。

第十章 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地。
2,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于测绘遥感与制图学方面的技术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发生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3,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
目的: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生产潜力及其利用和管理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任务:
1,调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包括各级用地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和土地类型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等;
2,查清土地资源的质量及土地各构成要素的基本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分等分级;
3,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和土地评价的结果,提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管理的意见和具体的规划方案;
3, 提交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类型图、土地适宜性图、土地生产潜力图以及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图等专题系列图件。
4,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
一,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二,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 三,综合性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5,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一, 准备工作
1, 组织专业队伍;2,制定工作计划;3,调查资料的准备;4,工具、材料准备。
二,外业调绘
1,线路勘察;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室内预判;4,地类调绘;5,补测;6,样区调绘验证。
三,内业工作
1, 转绘工作;2,量算面积;3,编图与图面整饰;4,成果整理。
四,检查验收
1, 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为重点检查对象,包括各种地类的判别、地类界线、精度、线状地物量测、新增地物的补测、外业调查手薄等;
2, 内业工作着重检查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
6,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一,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该规程中的土地分类系统按两级进行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第一级按照国民经济部门用地构成,将全国土地利用划分为8个类型;
第二级按照土地利用条件和方式,划分为46个类型;
在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各地需要在全国二级分类的基础上,补充三级以至四级利用类型,以反映区域间土地利用特征的差异性;
一般县级土地利用调查分类至三级,乡镇及以下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往往分类至四级。
二,土地利用类型分为:
1, 农业用地 2,非农业用地 3,未利用土地
三,按开发程度分为:
1,已开发利用土地 2,待开发利用的土地 3,难以利用的土地
四,2002年1月1日颁布了新的《全国土地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
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15个,三级地类设71个,在原来两个土地分类二级地类基础上调整、归并、增设。

答案二: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阶段、大概知道不同时期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分类:(1)土地利用结构;(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3)土地集约经营程度;(4)土地利用效果。

我国几个分类阶段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1984年的分类体系;(2)2001年的新土地分类试用体系;(3)2005年新土地分类体系。

7,各土地利用类型航、卫片解译标志的确定

一,全色航、卫片土地利用类型判读标志
1,耕地:明显田块几何形状影像;新翻耕土色发暗,干燥土色较浅;有农作物的色调较深,随作物成熟色调变浅;土壤水分高,色调较灰暗;水田呈块状和栅格状。
2,园地:单颗呈颗粒状,整个果园呈棋盘状的点网图形。山区果树呈念珠状;桑园呈条状或方格状图形;茶园不能分清单株,影像为黑、白相间,黑色为茶树行,白色为行间空白地。
3,林地:林地在春夏摄影时呈黑灰色颗粒状,稀处呈浅灰色空地。针叶林呈塔状,阴影为圆锥图形,色为浅黑色或者黑色。阔叶林阴影呈椭圆形,色灰白或者深灰色。灌木林没有明显的立体感和颗粒状。火烧迹地色为灰白色,采伐迹地有规则的几何图形,为灰白色。
4,牧草地:呈均匀的深灰色,形状不规则,纹理光滑平坦。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所绘的轮廓相似。
6,交通用地:铁路呈浅灰色或灰色的线状;公路为白色或浅灰色的带状;山区公路常有迂回曲折的形状;土路色调较暗,呈浅灰色的弯曲路线,小路更为曲折,宽度不等也不规则。
7,水域:不同的水有不同的色调。
8,未利用土地:色调较浅,呈灰色和灰白色。盐碱地在干燥季节呈灰白色或白色斑纹,春季呈深灰色。沼泽地一般有黑,白,灰三种色夹杂;裸岩石呈灰白色或浅灰色,形状不规则。
二,彩色航、卫片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标志
目前多采用的为彩红外航片和各类型的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红彩外航片主要是基于地表绿色植被对近红外波段的强烈反射和水体对其的较大吸收来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一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等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色彩鲜艳的红色,而没有植被覆盖的地类如水域,建设用地等则表现为暗色调。
8,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1, 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农、林、牧、渔)用地面积/ 总土地面积 *100%
2, 土地非农业利用率=非农业用地总面积/总土地面积 *100%
3, 沟、林、路、渠占地比率=沟、林、路、渠占地面积/耕地面积 *100%
4, 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100%
5, 农、林、牧用地结构比例=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牧地面积
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1,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总土地面积 *100%
2, 森林覆盖率=成林土地面积/总土地面积 *100%
3, 草场载畜量=各种牲畜总头数/草场面积 *100%
三,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1, 单位耕地面积用工量=年用工量/耕地面积 *100%
2,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100%
3, 放养密度=鱼类(或其他水产品)放养数量/养殖水面面积 *100%
五, 土地利用效果
1,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某作物产量/某作物播种面积 *100%
2, 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100%
3, 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农产品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第十一章 土地资源评价
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2,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
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为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提供依据;
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为土地管理服务。
任务:
1,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交易 3,土地税收 4,土地补偿
5,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6,土地管理 7,估计土地利用 8,评判经营好坏
3, 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的过程及工作流程 准备阶段、中间阶段、最后阶段
评价的一般过程包括:
1, 综合分析待评区域的自然条件、人类需要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2, 分析土地利用或主要作物类型对土地和环境条件的要求;
3, 通过土地资源综合调查,得到土地的质量和特征;
4, 比较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的质量特征;
5,进行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和等级,提出土地管理和改良的措施,进行优化土地的利用分析。
5,土地生产潜力的概念: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5个含义:光合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现实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综合评价一般采用、评价等级划分;
分级分为8级(Ⅰ、Ⅱ、Ⅲ、Ⅳ、Ⅴ、Ⅵ、Ⅶ、Ⅷ)。
1, 光合生产潜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土地,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其他环境因子均处于最佳状态时,具有理想群体结构的高效植物品种的光合器官以最大速率摄取太阳能,根据光合理论计算可能获得的最大产量。
2, 光温生产潜力:采用最好的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能和温度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的可能产量。
3, 气候生产潜力: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采用高水平的栽培管理措施和施肥技术,充分利用自然气候资源,在一定时间内的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产量。
4,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是在自然气候条件下某土壤上可能得到的作物最高产量。
5, 现实生产潜力:是指在现实条件下作物可能实现的产量水平。

6,土地适宜性的概念: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
7,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目的: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科学管理服务的,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以及土地利用工程设计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任务:(1)对利用现状做适宜性评价;(2)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后备资源做适宜性评价。
原则:1比较原则2针对性原则;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4持续利用原则;5因地制宜原则
8,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包括两大类)
一, 联合国娘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
二, 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纲、类、等、型共4级。
纲:适宜纲(S)、不适宜纲(N)。等(分类系统的核心):高度适宜等(Ⅰ)、中度适宜等(Ⅱ)、勉强适宜等(Ⅲ)。

9,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准备阶段;调查和分析阶段;成果整理阶段。
一, 准备工作; 组织工作班子,制定评价计划,收集有关资料和图件。
二, 指定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
三, 确定各种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和限制性;
四, 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五, 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
六, 评定各土地评价单元对指定用途的适宜性等级;
七, 分析评价结果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八, 校核评价结果;
九, 最终确定评价结果;
十, 整理评价结果。
10,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指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
类型:区域土地经济评价;单项土地经济评价。
11,土地经济评价指标:
一,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产值;
二,净产值、纯收入级差收入;
单位面积净产值=(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100%
单位面积土地纯收入=(产品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100%
三,费用偿还率和成本效果系数。
费用偿还率=产品产值/(活劳动耗费+物化劳动耗费)*100%
成本效果系数=纯收入/总成本
12,土地评价经济指标体系:指标类、指标组和具体指标。
13, 土地等级评定的划分
土地等级评定的方法:
1. 定性法:以砖家评价系统为主,即在砖家的帮助下,依评价目的,通过讨论、评论,选定参评因子和分级标准,然后对评价单元所具有的属性进行逐个分析、归类和分等定级。步骤:(1)划分土地评价单元;(2)编制土地评价参评因子分级表;(3)制定等级划分的标准;(4)评定各评价单元的等级。
2. 定量法:参数法: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选取有关的土地特性和其他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并分别给出数字值,以数字值来代替参评因子;然后按照数学规律将这些数值加以综合,产生性能指数;最后将这种指数按大小次序排列对土地进行分等,用以反映土地质量的高低。经验指数和法的步骤:(1)参评因子权重的确定;(2)参评因子等级指数的确定;(3)各参评因子指数求和;(4)土地及土壤等级的判定。


求李笑白系列 <<回家>>yi.moxiao_2008@163.com谢谢,一点点也行啊...
第一章 玩游戏就像强奸,以为自己是上面的,结果还是被别人玩了。--- 醒来的时候李笑白就知道已经回到墨了。这张有点硬的床,充斥着那个人的味道,是那个变态的房间。头上的绷带都还没有拆,眼睛也被纱布蒙住了。不过明显的头已经不痛了,他的恢复力向来很强,所以刚做了去除颅内压迫视觉神经的淤血...

为什么共享单车接连倒闭?
新华社记者初步梳理发现,目前公开已知的有6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据芝麻信用提供的数据,粗略统计造成用户押金损失已经超过10多亿元,亟需尽快拿出应急解决方案。企业倒闭押金难退 有企业提出“大不了一人一辆骑回家”小蓝单车素来以“体验好、管理精细”自居。此前,先是有员工在某职场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

世界上总共有多少个国家?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5个,地区为38个。截止到2018年,联合国共有193个成员国,2个观察国。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都考哪些科目? -
人蒋五灵: 中级经济师考试共考两个科目,一个科目为《经济基础知识》,另一个科目为《专业知识与实务》,在一天内考完,上下午各考一科. 其中《专业知识与实务》有15个专业可选,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农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邮电、房地产、旅游、建筑、运输等专业,其中运输又分为水路、公路、铁路、民航4个子专业,考生可根据自身工作行业、性质自主选择报考其中一个专业. 中国经济师考试为全国统一考试,官方指定用书为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全套共16本,一科为为《经济基础知识(中级)》,另一科为《专业知识与实务》,15个专业各一本.各位考生可以只选择购买公共科目《经济基础知识(中级)》和自己所报专业的实务教材.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含金量有多高? -
人蒋五灵: 经济师含金量首先要明白经济师的考试性质,若用通俗的话来解释,经济师就是从事经济方面工作的人,是对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人的一种工作能力上的评定.和工程师有电气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等一样,经济师里面分为很多专...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有什么用 -
人蒋五灵: 通过经济师职称的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加薪水.级别越高加薪就越多,但中级以上是有学历及工作年限限制的.许多单位的资质需要经济师证,有时候单位因申请资质没有经济师证还得在外面找人挂靠,所以经济师证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资格考试设置两个级别:经济专业初级资格、经济专业中级资格.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由人事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考试需要什么条件? -
人蒋五灵: 报考条件 (一)初级:必须具备高中毕业(含高中毕业)以上学历.(二)中级: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中专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10年,取得初级资格;2.大专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3.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4. 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5.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6.取得博士学位.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是什么 -
人蒋五灵: 经济师是一种职称,即从事经济专业的人员,经过考、评后获得的一种职称.和工程师、会计师是类似的称谓. 经济师工作面很广,主要是从事经济类工作.现在经济师考试有18个专业: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管理、农业、商业管理、商业营销、税务、物资、财政、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人力资源、邮电、房地产、旅行社、价格管理、饭店管理、工商行政、建筑经济等18个专业.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怎么考 哪里报名 有什么条件要求?
人蒋五灵: 经济师考试由当地人事考试中心负责,该部门隶属于当地人事局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考试简介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资格考试设置两个级别:经济专业初级资...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是干嘛的
人蒋五灵: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经济师就是从事经济方面工作的人,而且它是一个职称,是用来给你所在单位聘用你并给你相关待遇的依据.和工程师有电气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等一样,经济师也有很多专业,现在好象是14个专业,考试者根据自己的岗位来选择经济师具体的专业,人事部工作人员的就考人力资源,银行职员考金融、超市管理人员的就考商业、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就可考建筑经济,从事房地产生意的人就考房地产专业,从事航运的就考水路运输,等等,以上这些人就被统称作经济师.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级别的划分? -
人蒋五灵: 经济师分为:初级经济师(助理经济师)、中级经济师和高级经济师 初级、中级经济师一般都在每年5、6月份开始报名,11月份开始考试,08年就是11月1日考试,高级经济师相对来说比较难,一般都要公司先审评,先后由公司提交报名表格.中级经济师的报考条件: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取得第二学士位后或研究生班结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取得硕士学位后,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取得博士学位.高级经济师相对来说没有具体的学历要求,要看公司的要求了.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考有什么用? -
人蒋五灵: 参考经济师主要是为了聘职称,还可以用于其他用途.经济师考试相对于同级别的职称考试比较简单,报考人数也比较多.参考经济师主要是为了聘职称,还可以用于其他用途.1、考高级经济师.经济专业中级资格证书是考评高级经济师的前...

勉县18379187385: 经济师报考专业如何选? -
人蒋五灵: 经济师若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从事经济方面工作的人,是对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人的一种工作能力上的评定.经济师和工程师有电气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等一样,经济师里面分为很多专业,专业知识分为工商管理、农业、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