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春望》的问题

作者&投稿:宿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杜甫的《春望》问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近)到(远)
2,“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你说说他的表达作用。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诗人杜甫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忧患意识的艺术魅力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他坚持“转益多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原则,把“近体诗”(唐代新诗体,即律诗和绝句),推向尽善尽美的境界。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后人评杜诗为“诗史”,又多取杜甫自己说的“沉郁顿挫”(语见《新唐书·杜甫传》)四字概括其风格特点。“沉郁”,指诗的内容,即思想感情的深沉蕴藉,有强烈的时代感;“顿挫”,指形式,即章法曲尽变化,语言音韵抑扬有致等。在五言律诗《春望》中,可以鲜明地看出这一特点。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开头两句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显出变化。“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宋朝司马光十分欣赏这一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见《温公续诗话》)
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各注本对这两句的理解有分歧。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
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表现手法上,也就从寓情于景,转为直抒胸臆了。“连三月”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有些注本,说是“指当年的正月、二月和三月”。或说指整个春季。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他说过:“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解诗太实,往往曲解原意。
本诗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接着写了“感时”和“恨别”两种情。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这样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见《别林斯基论文学》)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本诗格律属五言仄起式正格。中间两联是对仗,词性、结构,声调平仄两两相对,十分工整。韵脚“深”、“心”、“金”、“簪”,同属平声侵部。按现代普通话来念,听起来不够和谐,但从方言中保留的古音来读,就十分和谐。如客家话的“深”念 qim,“心”念 sim,“金”念 gim,“簪”念 zim,韵母都是“-im”,可见是古今音变的缘故。本诗起句“国破”的“国”属古入声。入声“短促急收藏”,适合于表现激愤、愁凉的感情。因此,本诗一开篇就定下沉郁顿挫的基调,与“感时”、“恨别”的愁情合拍,进而产生一种深沉的敲击人心的力量。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也是饱经动乱、历尽坎坷的,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兴衰连成一体,所以对本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它表现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代人的家国之痛,而是概括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那就是爱祖国、爱自己的民族,把个人的命运依附于国家民族的兴衰变革之中。因而古今无数有识之士曾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而忧而愤,直至献出一切。我以为,这正是《春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具有“沉郁顿挫”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1.
诗歌的前半部分,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乱。一个“深”字,便将作者看到的国破凄凉景象展露无疑。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抒情的方式就更明显了。花与鸟,本是没有感情的娱人之物,但在这里,诗人便是将花与鸟拟人化,用花与鸟的感时伤别,来抒发自己看到春城败象的哀伤与悲凉之情。

2
a.诗人在抒发自己思念亲人的离别之情时,并未直接表明对家人的思念,而是通过说“家书抵万金”,来说明家书的珍贵,继而抒发浓重的思亲之
情。

b.诗歌的最后,诗人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诗人写自己白头,搔首,头发都愁得白了,稀疏了,连簪子都插不了了,整个句子并没有一个“愁”字,但是一个哀愁思乡的老翁形象却跃然纸上,这便是其巧妙之处。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本诗的名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原因便在于它将极致的哀伤置于花鸟之中,将花与鸟赋予人的情感,如此精妙绝伦的借景抒情之法,怎不叫人称快!

以上都是我个人见解,希望帮到你哦!^^

1、作者通过一个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老者的形象表达感情的。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2、(1)“溅”和“惊”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2)“深”字体现黍离之悲。有物是人非之感。
(3)“搔”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


杜甫《春望》意思和赏析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

杜甫名言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2、作者简介杜牧(公元-约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

古诗《春望》
一分钟了解春望

春望诗意分析
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

古诗文问题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望一诗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感情
原诗:《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

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2、《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

谁有杜甫《春望》的赏析
杜甫《春望》赏析2: 《春望》写于756年,即杜甫被安使叛军俘获到长安的第二年。诗人春望,疮痍满目;感时恨别,情怀悲怆。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写哀愁,可从两种角度加以品析。 一是移情于景,写乐景不能为哀情欣赏。 天地景物对人并没有厚此薄彼之分,当人处于哀愁伤感时,往往景色虽美,却似乎...

杜甫的春望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哪里?
一、《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

杜甫写的《春望》中,表现战乱给百姓带来痛苦的两句是什么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

荔蒲县19777482008: 关于杜甫的《春望》问题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2,“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 -
牛钧得可:[答案]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近)到(远) 2,“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你说说他的表达作用.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

荔蒲县19777482008: 语文问题!杜甫的其中一首诗《春望》,1.表达作者对家乡无比思念的诗句是?,2.这首诗借什么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反映了诗人什么的美好情操,3.诗的... -
牛钧得可:[答案] 1.思念的句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诗人杜甫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3: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

荔蒲县19777482008: 杜甫的<<春望>>诗意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不需要给出原诗文,只要解释出它的意思,再说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
牛钧得可:[答案] 春望诗意: 山河依旧国都早已沦陷, 草木茂盛满城都是春天. 感伤时局泪水溅是了花朵, 亲人离散鸟啼声更让人心伤. 战争连绵了整个春天, 珍贵的家书也难相见. 满头的白发愈搔愈短, 稀疏得简直无法插簪. 思想感情: 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荔蒲县19777482008: 古诗赏析: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减泪,恨剐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牛钧得可:[答案] (1)肃宗即位,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所以城指长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即安史之乱,“烽火”指战争,具体来说就是安史之乱. (2)尾联意为愁绪缠绕,搔头思考...

荔蒲县19777482008: 杜甫《春望》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此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尾联对表达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
牛钧得可:[答案]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

荔蒲县19777482008: 关于杜甫《春望》的问题 -
牛钧得可: 1.诗歌的前半部分,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乱.一个“深”字,便将作者看到的国破凄凉...

荔蒲县19777482008: 关于杜甫的诗《春望》的问题春望一诗中因典型地写出了战火迷漫中人们共有的感受而传颂千古的名句是 -
牛钧得可:[答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

荔蒲县19777482008: 《春望》的诗体杜甫的《春望》是什么诗体,是律诗还是杂诗? -
牛钧得可:[答案] 杜甫的《春望》是律诗 标题:《春望》 作者:杜甫 年代:唐朝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 体裁:近体诗 题材:咏怀诗 爱国诗 格律:五言律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

荔蒲县19777482008: 杜甫的《春望》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
牛钧得可:[答案]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荔蒲县19777482008: 关于杜甫的《春望》问题 -
牛钧得可: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近)到(远) 2,“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你说说他的表达作用.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