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唐李密一生的记录

作者&投稿:秦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密为什么归唐复叛?~

武德元年十月,李密率部属两万余人至长安归降。途中李渊派去慰问的使者相望于道,李密大喜,自视归唐的功劳可和以河西之地归汉的窦融相比,台司之位可垂手而得。穷途失意的李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年时代以济物为己任的抱负,瓦岗军中逐鹿天下的雄心都已丧失殆尽,此时他念念于心的只是凭借在山东一带连城数百的势力可以在新朝取得怎样的一席之地。入唐后,李密被封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对官职的失望,朝臣的轻视甚至求取贿赂,唐朝对其部属的供给不时,尤其是光禄卿在宴会中职掌进食,对于曾经威震天下的李密来说,不音极大的耻辱。为入唐后种种待遇所激,加上认为自己在河南势力尚存,因而决定叛唐。他借收服旧部为名,带万余人离开长安,王伯当、贾闰甫劝阻未成,李密攻占桃林县,但在去襄城途中为唐将盛彦师斩杀。时在武德元年十二月。唐高祖将其首级送到徐世劫处。徐世韵上表请求收葬并“为之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仪卫,举军搞素,葬李密于黎阳山南。“当时”哭者多欧血。’,两年后,李密故将杜才干设计擒杀背叛李密的邮元真,以其首级祭奠故主之后归唐。

在李密降唐到身死的两个多月中,说他英雄末路,失意忘形,或许都不为过。他的喜和忧,希望和不满,降唐和叛唐,似乎完全是依据他从唐朝得到了怎样的权力地位来决定的。那个曾经很有才具很有抱负的义军领袖业已消失,李密一生的事业已随着瓦岗军的失败而结束。至于他最后的结局,是“咎由自取”,还是“好反’,并不重要,但是他为什么选择降而复叛的道路以及悲剧结局是怎样形成的,是不是一定不能避免,这些问题却是很值得分析的。

从李密的角度来讲,首先,降唐这一决定是在事先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作出的。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起兵反隋。此时李密已成为北方义军盟主。虽然李渊的推戴别有用心,但李密却是深信不疑的,加上瓦岗军的节节胜利,使得李密始终认为瓦岗军是争夺天下最有希望的一支军队,而不会做事败投奔他人的打算。武德元年九月,大败之后,万般无奈下李密提出“共归关中”。如果说归唐是在仓促间一言而定,也不算夸张。因此对于归唐的命运、前途,李密及其部属大多茫然。

关于李密弃徐世勃而投唐,是由于翟让被杀的影响,上文已有论及。但是面临瓦岗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放弃部将而决定归降。说李密轻率也好,慌不择路也好,总之,他是作出了当时他所能做的最糟的决定。这并不是说如果投奔徐世韵,李密就一定能扭转败局。抛开李、徐之间的关系,对于瓦岗军而言,李密选择黎阳,那么虽然损失惨重,但瓦岗军依然能维持下来;一旦投唐,从此瓦岗军就不复存在了。至于徐世勃,他不是李密的心腹,翟让被杀时几乎遇害,和李密关系也并不密切,出守黎阳就是一种疏远。李密归唐后他虽然表现得很忠诚,但是原因复杂,未必表示他是李密的纯臣。⑩这些确是事实。但是,第一,从李密称魏公建立政权起,徐世劫始终是其部属,也忠于瓦岗事业。翟让被杀后屡屡规谏李密,说他忠诚于瓦岗,大体上是不错的。第二,李密大败后,徐世劫在黎阳的重兵成了瓦岗军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他是李密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但并不是唯一的。张善相保有伊州,许多瓦岗部众也只是在战争中分散各地,一旦局势平定自然会复起,李密也有一定的部众。同时近两年的盟主地位,赫赫的威名,也不会因为一次败仗而丧失殆尽。事实上许多曾经归附瓦岗的义军在当时依然是和瓦岗军共进退的。第三,徐世劫勇略过人,黎阳的重兵又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他无论跟随翟让、李密或是投唐,都是以重臣、名将的身份出现而从来没有自立的打算。而当时李密只考虑到杀翟让的影响而断然弃黎阳,仓促归唐,无论是对李密或是对瓦岗军,这都不是一个好决定。

其次,李密错误估计了入唐后的境遇。上文提到李密及部属对于归唐都很茫然。因而看到使节络绎则大喜,入唐后封了官职则大失所望,李密的雄心业已消磨,而心高气盛的个性并没有改变。以他一贯的性格,要从此低首下心地做唐朝忠顺驯服的臣子,安分守己地职掌膳饯进食,又是不可能的事。李密由对目前境遇的失望、耻辱和不甘心凝聚为对唐朝的不满,进而后悔作出归唐的决定。也由于后悔,他分析当时的局势,一方面是败给王世充的偶然性,另一方面是复起的可能性:张善相、徐世劫仍为他镇守重地,河南旧部不愿归附王世充,身边又有王伯当等心腹。而他不能或不愿看到的是瓦岗军确实存在的致败之道,而且他又已降唐,局势变化也未必有让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在逆境中李密只是努力寻求一条可以摆脱这种逆境的道路,他终于拒绝所有的人劝阻而叛唐,身在京徽之地,又被困于山谷,李密迅速失败身死。

而从唐朝的角度来讲,首先,李渊曾推李密为盟主,这当然只是谋略,李渊借此稳住李密并使之牵制隋主力。但是“当今为牧,非子而谁”的推戴确实是李渊发出的。《旧唐书·高祖纪》的论赞中说:“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二者并提,不为无见。推戴李密不会象称臣突厥那样严重,但李密归唐,唐朝的态度总会受这件事的影响。

其次,唐朝对李密部属的态度是必欲尽归己用而甘心,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杰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武力集团。。李渊父子部下多为关陇集团中人,而李密属下大半是山东豪杰。唐初统治者一向重视山东一带的武人势力。李密归唐,其旧部就成为唐皇朝的争取目标。因此李密这个旧日领袖的存在,有时就不免成为障碍。以史实为证。

第一,李密归唐,其部属大约有三种情况:一部份随其入唐,主要是其心腹以及和瓦岗军共进退的归附义军。一部份留守故地,如徐世劫。本身是名将,实力不可忽视,瓦岗旧地,“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劫并据之。’,他依然奉李密为主,上表于李密。如张善相,始终为李密守卫襄城郡,直至其死后才归唐。一部份为王世充所得,多不安于现状,唐朝往往用李密及其部下招抚。可见李密虽然失败了,但在瓦岗旧部的心目中,依然有很大的号召力。因此对于唐朝来说,如果李密能够全心全意地归顺,为其效命,自然对于达到这一目标大有用处,如果不是,李密就是一个障碍。

第二,以徐世劫为李密举行葬礼为例,这样的事发生在当时,颇具意味。一方面显示出李密素得人心的领袖素质。即使有了李密骄矜引起“众心颇怨”,又经过降唐复叛的事件,而在瓦岗旧部心目中,他仍旧是一个具有崇高地位的领袖。一方面,充分显示出由山东豪杰构成的瓦岗旧部不容忽视的实力。徐世韵虽未入朝,却已接受唐朝所授官职,已然归唐。但是他为叛唐被杀的故主收葬,备以君臣之礼。以徐世韵首的瓦岗旧部敢于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付诸实践,这充分显示了瓦岗旧部的强大实力。另一方面,唐王朝竟会容许徐世劫为叛唐的李密收葬,这样的厚待自然不是为了李密,而是为了表明对徐世韵的重视,对瓦岗部众的重视,这一切自然是为了最终能够将这支势力收归己用。

第三,唐朝对李密和其部属的态度有很大不同。李密归唐,授光禄卿、上柱国、邢国公。徐世劫上表李密,而没有表送唐中央,高祖因此“甚怪之”。@这很微妙地表达出李渊对瓦岗部属和对李密的心态。之后,唐授徐世勃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加右武候大将军,授权在虎牢以东州县任免官吏。⑩唐有意使李密部将的官职超过李密,很明显,唐朝是想要排斥这个旧日领袖,而逐渐使瓦岗旧部直接归属中央。

欧阳修在《新唐书·李密传》的最后评论:“使密不为叛,其才雄亦不可容于时。”这是很接近真实的。唐朝既未见得能容李密,李密又不能低首下心臣服于唐朝。那么在仓促中降唐、叛唐以至于最后的悲剧结局,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次败仗后,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他的过失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无庸讳言,但是这种过于迅速的浮沉有时会妨碍到对一个人的认识。在历史上,这是一个在短短数月间将万余人的瓦岗军发展到数十万的首领,一个隋皇朝视为主要威胁的对手,一个曾号令群雄的义军盟主,一个无论处于顺逆都自视极高的世家子弟,一个极得人心即使叛唐身死后也仍为部下尊崇、哭祭以至于呕血的瓦岗领袖。他的长处和不足往往相随出现,不断的胜利中也不断加深着致败的危机。

综观李密的一生,从那个令天子心惊的少年亲侍,到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到降唐复叛的穷途末路,不甘寂寞的人生总是起伏不定的。实际上,只有在大业十三年到武德元年这不足两年的时间内,才是李密一生的事业所系,他统率一手建立的数十万瓦岗军,对抗隋军主力,把反隋斗争推向最高潮。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反隋起义的重要代表力量。然而他失败得又非常突然,偌大的瓦岗事业,在一次败仗后,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他的过失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无庸讳言,但是这种过于迅速的浮沉有时会妨碍到对一个人的认识。在历史上,这是一个在短短数月间将万余人的瓦岗军发展到数十万的首领,一个隋皇朝视为主要威胁的对手,一个曾号令群雄的义军盟主,一个无论处于顺逆都自视极高的世家子弟,一个极得人心即使叛唐身死后也仍为部下尊崇、哭祭以至于呕血的瓦岗领袖。他的长处和不足往往相随出现,不断的胜利中也不断加深着致败的危机。

如果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 李密是一个大好人, 以请救天下万民为己任, 他所行的是仁政, 不过由於他本身没有自己的军队, 而是後来成为了一班盗贼的领袖(瓦岗军), 所以有时他的部下也会暗地里抢百姓的东西. 从通鉴描述李密的一些言谈,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心想为万民求福的人.

第一个敢反隋炀帝的贵族是杨玄感(之前已有百姓造反, 但贵族还没反), 而李密是他是智囊. 凡是带头起事的人, 往往是最危险的, 因为大部分人都会失败被杀. 李密当时感到炀帝不恤民困而主动成为这批危险的先行者. 李密的本意是叫杨玄感火速进军辽东堵塞炀帝归路, 让炀帝的大军在没有粮食, 民心尽失的情况下溃散/叛变, 而杨玄感无论在官场的人望和功绩都足以令他成为百姓和官员心目中最理想的皇帝, 可以快速令天下安定. 可惜杨玄感不愿意采纳李密的战略而失败, 李密也因此而成为通缉犯被追杀. 而杨玄感这一次造反反而令天下大乱, 人人都想反.

後来李密被捕, 却以智谋摆脱看守的士卒. 之後流浪民间躲避官差. 当时发生饥荒, 李密试过吃树皮和草鞋渡日. 之後天下大乱, 他投靠瓦岗军, 并劝瓦岗军攻打隋朝的几个大仓库, 开仓拯救百万饥民.

之後他令瓦岗军状大起来, 并成了领袖. 在当时军阀林立的时代, 李密被众军阀推举为天下共主, 但他的野心并不是一定要做皇帝, 而只是希望有一个足够高的位置可以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因此当他跟洛阳交战的期间, 隋朝皇帝(一个10几岁声名不错的小皇帝, 跟隋炀帝不同)曾经因为不满王世充的专横跋扈而写信给敌对的李密, 希望李密改投隋室, 担任宰相, 李密相当高兴, 表现得对宰相的高位已经感到很满足, 以为很快可以平定天下, 可惜2人行刺王世充的计画失败, 小皇帝反而被制住. 李密最後败给王世充後, 改投李渊, 他的机心不够, 认为自己的名声足够取得一个宰相的职位, 并写信给本来支持他的地方势力投靠李渊, 但李渊却怕他功高震主, 一心冷落他, 给他一个宫廷膳食师的垃圾官, 又要求部下不要跟李密接触. 最後李密被闲置和冷落得久了, 才被迫想造反, 未举事就已被杀.


李密一生的污名主要是他曾经杀死原瓦岗军的首领翟让, 但当时其实形势特殊, 翟让名为首领, 但大家都知李密是最有本事的人, 李密想救人民, 翟让却脱不了盗贼本色, 2人处事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情况很尴尬, 双方的人都多次私下叫他们杀死对方, 但2人起初都拒绝, 但最後是李密怕被杀而先动了手, 留下了污名.

李世民是一个英名的皇帝, 但他对人的好是出於想成为流名万世的名君,而不是单纯的为人民著想, 所以李世民打仗时会把弱兵放在前面, 曾经一次因忿怒而屠城, 但李密却不会. 而李渊更是一个很注重名节保身和老谋深算的人.

古代军阀之中应该以李密的本心最好.

  李密(582~619)
  中国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大业九年(613)参与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玄感败,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岗军。同年十月,因李密劝翟让迎击隋悍将荥阳通守张须陀所统精卒,大败隋军,故翟让命他分统一军。李密军令严肃,赏赐优厚,士卒乐意为他所用。他建议袭取兴洛(后改洛口)仓,开仓赈济,扩充队伍,然后进取东都。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取洛口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李密长于谋略,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十三年初,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二月,翟让推李密称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由此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确立了盟主地位。这时,李密和翟让之间因处理隋降官、分配军资等问题,发生火并,李密杀翟让及从者数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率众10余万西归。皇泰主命李密讨伐化及。李密七月出兵东讨化及。两军在童山激战,化及兵败北走。李密虽胜,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损伤,王世充组织了2万多人马,乘机进击,李密军大败,本营覆没,亲将秦叔宝、程知节(初名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李密走投无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阳降唐。十一月,李渊遣李密等到山东去招收旧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将盛彦师邀击,斩李密于邢公岘。
  李密,字法主,真乡公衍之从孙也。祖耀,周邢国公。父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自周及隋,数经将领,至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开皇中,袭父爵蒲山公,乃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与杨玄感为刎颈之交。后更折节,下帷耽学,尤好兵书,诵皆在口。师事国子助教包恺,受《史记》、《汉书》,励精忘倦,恺门徒皆出其下。大业初,授亲卫大都督,非其所好,称疾而归。
  及杨玄感在黎阳,有逆谋,阴遣家僮至京师召密,令与弟玄挺等同赴黎阳。
  玄感举兵而密至,玄感大喜,以为谋主。玄感谋计于密,密曰:“愚有三计,惟公所择。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月,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又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宜率众,经城勿攻,轻赍鼓行,务早西入。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唐祎告之,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玄感曰:“不然。公之下计,乃上策矣。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密计遂不行。玄感既至东都,皆捷,自谓天下响应,功在朝夕。及获韦福嗣,又委以腹心,是以军旅之事,不专归密。福嗣既非同谋,因战被执,每设筹画,皆持两端。后使作檄文,福嗣固辞不肯。密揣知其情,因谓玄感曰:“福嗣元非同盟,实怀观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听其是非,必为所误矣。请斩谢众,方可安辑。”
  玄感曰:“何至于此!”密知言之不用,退谓所亲曰:“楚公好反而不欲胜,如何?吾属今为虏矣!”后玄感将西入,福嗣竟亡归东都。
  时李子雄劝玄感速称尊号,玄感以问于密。密曰:“昔陈胜自欲称王,张耳谏而被外,魏武将求九锡,荀彧止而见疏。今者密欲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图。何者?兵起已来,虽复频捷,至于郡县,未有从者。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不广也!”玄感笑而止。及宇文述、来护儿等军且至,玄感谓密曰:“计将安出?”
  密曰:“元弘嗣统强兵于陇右,今可扬言其反,遣使迎公,因此入关,可得绐众。”
  玄感遂以密谋号令其众,因引西入。至陕县,欲围弘农宫,密谏之曰:“公今诈众入西,军事在速,况乃追兵将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据关,退无所守,大众一散,何以自全?”玄感不从,遂围之,三日攻不能拔,方引而西。至于阌乡,追兵遂及。
  玄感败,密间行入关,与玄感从叔询相随,匿于冯翊询妻之舍。寻为邻人所告,遂捕获,囚于京兆狱。是时炀帝在高阳,与其党俱送帝所。在途谓其徒曰:“吾等之命,同于朝露,若至高阳,必为俎醢。今道中犹可为计,安得行就鼎镬,不规逃避也?”众咸然之。其徒多有金,密令出示使者曰:“吾等死日,此金并留付公,幸用相瘗。其余即皆报德。”使者利其金,遂相然许。及出关外,防禁渐驰,密请通市酒食,每宴饮喧哗竟夕,使者不以为意。行次邯郸,夜宿村中,密等七人皆穿墙而遁,与王仲伯亡抵平原贼帅郝孝德。孝德不甚礼之,备遭饥馑,至削树皮而食。仲伯潜归天水,密诣淮阳,舍于村中,变姓名称刘智远,聚徒教授。经数月,密郁郁不得志,为五言诗曰:“金凤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空轸郁陶心。眺听良多感,慷慨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器。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诗成而泣下数行。时人有怪之者,以告太守赵他。县捕之,密乃亡去,抵其妹夫雍丘令丘君明。后君明从子怀义以告,帝令捕密,密得遁去,君明竟坐死。
  会东郡贼帅翟让聚党万余人,密归之,其中有知密是玄感亡将,潜劝让害之。
  密大惧,乃因王伯当以策干让。让遣说诸小贼,所至辄降下,让始敬焉,召与计事。密谓让曰:“今兵众既多,粮无所出,若旷日持久,则人马困敝,大敌一临,死亡无日。未若直趣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让从之,于是破金堤关,掠荥阳诸县,城堡多下之。荥阳太守郇王庆及通守张须陀以兵讨让。让数为须陀所败,闻其来,大惧,将远避之。密曰:“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公但列阵以待,保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于林木间设伏。让与战不利,军稍却,密发伏自后掩之,须陀众溃。与让合击,大破之,遂斩须陀于阵。让于是令密建牙,别统所部。密复说让曰:“昏主蒙尘,播荡吴越,猬毛竞起,海内饥荒。明公以英桀之才,而统骁雄之旅,宜当廓清天下,诛剪群凶,岂可求食草间,常为小盗而已!今东都士庶,中外离心,留守诸官,政令不一,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让曰:“仆起陇亩之间,望不至此。必如所图,请君先发,仆领诸军,便为后殿。得仓之日,当别议之。”密与让领精兵七千人,以大业十三年春,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负繦,道路不绝。
  越王侗武贲郎将刘长恭率步骑二万五千讨密,密一战破之,长恭仅以身免。
  让于是推密为主。密城洛口周回四十里以居之。房彦藻说下豫州,东都大惧。让上密号为魏公。密初辞不受,诸将等固请,乃从之。设坛场,即位,称元年,置官属,以房彦藻为左长史,邴元真右长史,杨德方左司马,郑德韬右司马。拜让司徒,封东郡公。其将帅封拜各有差。长白山贼孟让掠东都,烧丰都市而归。密攻下巩县,获县长柴孝和,拜为护军。武贲郎将裴仁基以武牢归密,因遣仁基与孟让率兵二万余人袭回洛仓,破之,烧天津桥,遂纵兵大掠。东都出兵乘之,仁基等大败,仅以身免。密复亲率兵三万逼东都,将军段达、武贲郎将高毗、刘长恭等出兵七万拒之,战于故都,官军败走,密复下回洛仓而据之。俄而德韬、德方俱死,复以郑颋为左司马,郑虔象为右司马。柴孝和说密曰:“秦地阻山带河,西楚背之而亡,汉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仁基守回洛,翟让守洛口,明公亲简精锐,西袭长安,百姓孰不郊迎,必当有征无战。既克京邑,业固兵强,方更长驱崤、函,扫荡京、洛,传檄指捴,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竞起,实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脐何及!”密曰:“君之所图,仆亦思之久矣,诚为上策。但昏主尚在,从兵犹众,我之所部,并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若然者,殆将败矣。”孝和曰:“诚如公言,非所及也。
  大军既未可西出,请间行观隙。”密从之。孝和与数十骑至陕县,山贼归之者万余人。密时兵锋甚锐,每入苑,与官军连战。会密为流矢所中,卧于营内,后数日,东都出兵击之,密众大溃,弃回洛仓,归洛口。孝和之众闻密退,各分散而去。孝和轻骑归密。帝遣王世充率江淮劲卒五万来讨密,密逆拒之,战不利。柴孝和溺死于洛水,密甚伤之。世充营于洛西,与密相拒百余日。武阳郡丞元宝藏、黎阳贼帅李文相、洹水贼帅张升、清河贼帅赵君德、平原贼帅郝孝德并归于密,共袭破黎阳仓,据之。周法明举江、黄之地以附密,齐郡贼帅徐圆朗、任城大侠徐师仁、淮阳太守赵他等前后款附,以千百数。
  翟让所部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以夺密权。让兄宽复谓让曰:“天子止可自作,安得与人?汝若不能作,我当为之。”密闻其言,有图让之计。
  会世充列阵而至,让出拒之,为世充所击退者数百步。密与单雄信等率精锐赴之,世充败走。让欲乘胜进破其营,会日暮,密固止之。明日,让与数百人至密所,欲为宴乐。密具馔以待之,其所将左右,各分令就食。诸门并设备,让不之觉也。
  密引让入坐,有好弓,出示让,遂令让射。让引满将发,密遣壮士蔡建自后斩之,殒于床下。遂杀其兄宽及王儒信,并其从者亦有死焉。让所部将徐世绩,为乱兵所斫中,重创,密遽止之,仅而得免。单雄信等皆叩头求哀,密并释而慰谕之。
  于是率左右数百人诣让本营。王伯当、邴元真、单雄信等入营,告以杀让之意,众无敢动者。乃令徐世绩、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
  未几,世充夜袭仓城,密逆拒破之,斩武贲郎将费青奴。世充复移营洛北,南对巩县,其后遂于洛水造浮桥,悉众以击密。密与千骑拒之,不利而退。世充因薄其城下,密简锐卒数百人,分为三队出击之。官军稍却,自相陷溺,死者数万人,武贲郎将杨威、王辩、霍世举、刘长恭、梁德重、董智通等诸将率皆没于阵。世充仅而获免,不敢还东都,遂走河阳。其夜雨雪尺余,众随之者,死亡殆尽。密于是修金墉故城居之,众三十余万。复来攻上春门,留守韦津出拒战,密击败之,执津于阵。其党劝密即尊号,密不许。及义师围东都,密出军争之,交绥而退。
  俄而宇文化及杀逆,率众自江都北指黎阳,兵十余万。密乃自率步骑二万拒之。会越王侗称尊号,遣使者授密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令先平化及,然后入朝辅政。密遣使报谢焉。化及与密相遇,密知其军少食,利在急战,故不与交锋,又遏其归路,使不得西。密遣徐世绩守仓城,化及攻之,不能下。密与化及隔水而语,密数之曰:“卿本匈奴皂隶破野头耳,父兄子弟并受隋室厚恩,富贵累世,至妻公主,光荣隆显,举朝莫二。荷国士之遇者,当须国士报之,岂容主上失德,不能死谏,反因众叛,躬行杀虐,诛及子孙,傍立支庶,擅自尊崇,欲规篡夺,污辱妃后,枉害无辜?不追诸葛瞻之忠诚,乃为霍禹之恶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莫佑。拥逼良善,将欲何之!今若速来归我,尚可得全后嗣。”化及默然,俯视良久,乃嗔目大言曰:“共你论相杀事,何须作书语邪?”密谓从者曰:“化及庸懦如此,忽欲图为帝王,斯乃赵高、圣公之流,吾当折杖驱之耳。”化及盛修攻具,以逼黎阳仓城,密领轻骑五百驰赴之。
  仓城兵又出相应,焚其攻具,经夜火不灭。密知化及粮且尽,因伪与和,以敝其众。化及不之悟,大喜,恣其兵食,冀密馈之。会密下有人获罪,亡投化及,具言密情,化及大怒。其食又尽,乃渡永济渠,与密战于童山之下,自辰达酉。密为流矢所中,顿于汲县。化及掠汲郡,北趣魏县,其将陈智略、张童仁等所部兵归于密者,前后相继。初,化及以辎重留于东郡,遣其所署刑部尚书王轨守之。
  至是,轨举郡降密,以轨为滑州总管。密引兵而西,遣记室参军李俭朝于东都,执杀炀帝人于弘达以献越王侗。侗以俭为司农少卿,使之反命,召密入朝。密至温县,闻世充已杀元文都、卢楚等,乃归金墉。
  世充既得擅权,乃厚赐将士,缮治器械,人心渐锐。然密兵少衣,世充乏食,乃请交易。密初难之,邴元真等各求私利,递来劝密,密遂许焉。初,东都绝粮,人归密者,日有数百。至此,得食,而降人益少,密方悔而止。密虽据仓,无府库,兵数战不获赏,又厚抚初附之兵,于是众心渐怨。时遣邴元真守兴洛仓。元真起自微贱,性又贪鄙,宇文温疾之,每谓密曰:“不杀元真,公难未已。”密不答,而元真知之,阴谋叛密。扬庆闻而告密,密固疑焉。会世充悉众来决战,密留王伯当守金墉,自引精兵就偃师,北阻邙山以待之。世充军至,令数百骑渡御河,密遣裴行俨率众逆之。会日暮,暂交而退,行俨、孙长乐、程<齿尧>金等骁将十数人皆遇重创,密甚恶之。世充夜潜济师,诘朝而阵,密方觉之,狼狈出战,于是败绩,与万余人驰向洛口。世充夜围偃师,守将郑颋为其部下所翻,以城降世充。密将入洛口仓城,元真已遣人潜引世充矣。密阴知之而不发其事,因与众谋,待世充之兵半济洛水,然后击之。及世充军至,密候骑不时觉,比将出战,世充军悉已济矣。密自度不能支,引骑而遁。元真竟以城降于世充。
  密众渐离,将如黎阳。人或谓密曰:“杀翟让之际,徐世绩几至于死。今创犹未复,其心安可保乎?”密乃止。时王伯当弃金墉,保河阳,密以轻骑自武牢渡河以归之,谓伯当曰:“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众皆泣,莫能仰视。密复曰:“诸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其府掾柳燮对曰:“昔盆子归汉,尚食均输,明公与长安宗族有畴昔之遇,虽不陪起义,然而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国不战而据京师,此亦公之功也。”
  众咸曰:“然。”密遂归大唐,封邢国公,拜光禄卿。

李密

姓名
中文名称: 李密
又名: 字法主
所属年代: 隋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582—619
相关事件: 瓦岗军起事 隋末农民大起义
相关人物: 宇文化及 李渊 杨玄感 翟让
生平简介
李密(582—619),字法主,长安人,出身贵族。曾祖及祖父为北朝显贵,父为隋柱国、蒲山郡公。密袭父爵,为侍从官。大业初年,称病自免官,闭户读书。杨玄感反,李密往投为谋主。后玄感败,李密逃亡。时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已活动于河南东部郑州、商丘一带。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投瓦岗军。瓦岗军首领翟让派李密游说河南地区武装势力归附瓦岗军,颇有成效。李密又献策,劝翟让迎击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将张须陀军,瓦岗军大败隋军,声威渐盛。李密立了大功,翟让便命他统率一部分瓦岗军。李密又建议袭取兴洛(洛口)仓,开仓赈济贫民,由是起事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三年初(617年),李密获准建立由他直接领导的「蒲山公营」。这时李密在瓦岗军中已很有威信,翟让乃推李密为魏公,置魏公府和行军元帅府。这时瓦岗军占领了洛口、回洛仓,逼近东都。十一月,李密与翟让的矛盾斗争终于表面化,并发生火并。李密藉口置酒招待翟让等饮宴,席间杀了翟让及其亲信,取得了瓦岗军的领导大权。但此后瓦岗军在与洛阳隋军相峙的战斗中屡屡失利,力量大减。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宇文化及等杀炀帝,并率众十余万西归。洛阳的越王侗招抚李密,使李密讨化及。两军在黎阳附近激战,化及败走,李密军也损失严重。这时王世充在洛阳又发动政变,挟制朝政,乘势袭击瓦岗军。李密大败西走,无处可归,只得率余众降唐李渊。十四年底,李密叛唐,袭据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又南入熊耳山,最终为唐兵所杀,年仅三十七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27.html?wtp=tt


历史上真实的李密是啥样,如何获得瓦岗寨又为何降唐?
在《隋唐英雄传》中,李密相比于秦琼、程咬金等人来说,不仅戏份少得可怜,而且还是以一个丑角的形象出现。但其实呢,在隋末这段历史中,李密不但是男一号,而且充满英雄气。相比而言,秦琼和程咬金,才是一个小配角,偶尔露个脸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秦琼、程咬金的地位之所以迅速提升,很大程度上...

李密为什么归唐复叛?
入唐后,李密被封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对官职的失望,朝臣的轻视甚至求取贿赂,唐朝对其部属的供给不时,尤其是光禄卿在宴会中职掌进食,对于曾经威震天下的李密来说,不音极大的耻辱。为入唐后种种待遇所激,加上认为自己在河南势力尚存,因而决定叛唐。他借收服旧部为名,带万余人离开长安,王伯当、贾闰甫...

李密是谁
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2.李密,隋唐时期的...

李密是因为杀了张须陀,才成为反隋义军盟主的吗?
李密非常生气,要杀徐、魏二人,引发了瓦岗散将,书中写:“金墉关六骠八猛十二骑,见魏王如此,渐渐分散。” 洛阳王世充趁机杀来,瓦岗军大败。 李密像丧家犬一样,投唐又反唐,最终被李世民下令乱箭射死。 不用说,演义史里的李密就是个窝囊废、鼻涕虫。 但历史上的李密绝对是一个超级牛人。 首先,他的来头很大。

被迫降唐后李密为啥不甘心,最后是什么结局?
李密一生中最不凡的作为就是成为起义军首领,与隋朝对抗,后来他又审时度势决定投降大唐,这样的决定无疑使正确的。那么,李密是怎样当上农民起义军首领的呢?经过在隋朝为官,以及与杨玄感失败的反叛行动,李密投靠到了韦城瓦岗寨(滑县南)的翟让军中,也就是隋唐时期天下共知的瓦岗军。开始时,...

李密在瓦岗寨取得了哪些成功?他归唐后为何会被杀?
李密的意图被唐将盛彦师识破,盛彦师在熊耳山设伏,李密果然进入埋伏圈,名震天下的李密最终丧命于无名小卒,其结局令人唏嘘。从李密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战功赫赫,但是他的功劳基本都是在瓦岗取得,对于大唐他其实并没有很多功劳,只是他围攻东都客观上牵制了隋朝主力,为李渊入主长安减轻了压力。再看李渊如何...

历史上的李密,为何说是隋唐时期非常著名的战略家?
李密在《隋唐演义》当中是瓦岗军的首领,他降唐之后又叛离了唐朝,最终被杀死了。但是历史上的李密其实非常的有军事才能,反抗隋朝的很多战争都是在李密的领导下才获得了胜利。李密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有名的贵族,李密本人也非常的英明神武,能文能武,文学和武力都非常的高。当时...

李密受到了唐高祖怎样的礼遇?
李密骄贵日久,又自负归国之功,朝廷待之不副本望,郁郁不乐。尝遇大朝会,密为光禄卿,当进食,深以为耻;退,以告左武卫大将军王伯当。伯当心亦怏怏

历史上李密与瓦岗寨是什么关系?他策划的石子河大战结果如何?
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李密是怎么成为瓦岗寨寨主的?李密一直在逃亡。几年来,李密觉得自己就像一条失去了方向的船,一直在隋朝末年的怒海狂涛中漂泊。他先是投奔了郝孝德,可郝孝德当他是蹭饭的家伙,始终没给他好脸色看。李密又投奔了王薄,王薄对他倒还客气,可问题是客气得过了头,天天好吃好...

李密杀了哪个公主
李密没有杀任何公主。李密是唐朝时期的人物,关于他杀公主的说法,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李密杀了某个公主。可能有关李密的某些传说或故事中有这样的情节,但这些并非历史事实,可能是虚构或误传。总的来说,根据历史资料,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李密杀害了任何公主。有关他的...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李密什么时候当上的皇上? 多少年? 最后怎么死的? 越详细越好!! -
巴屠丽科: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率精兵七千,攻取兴洛仓(即洛口仓,因地处洛水入黄河之口而得名),占据仓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百姓纷纷归附...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隋唐英雄李密怎么死的 -
巴屠丽科: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后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后被隋军屡败,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历史上有没有曾经和历史上大名鼎鼎人物同名的小人物或大人物? -
巴屠丽科: 他们都叫李密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小字法主,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市).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李密,字希邕,李元忠族弟,赵郡平棘人也.祖伯膺,魏东郡太守,赠幽州侯爵.父焕,治书侍御史、河内太守,赠青州刺史.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李密的历史评价 -
巴屠丽科: 房玄龄等《晋书》:“①其余群子,并孝养可崇,清风素范,高山景行,会其宗流,同斯志也.”“②密、彦、夏、庾,夙标至性.” 《资治通鉴》:“密与人交,每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常言:'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 杨维桢:“王孝子,魏三公.雀入幕,鲤入冰.孝子可移臣子忠,而况三老北面天子尊辟雍.何司徒,荀仆射,九锡王前相率拜.孝子龙钟亦长揖,爵级同升在三太.三太何足尊,不若犍为李孝孙.”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李密的忠孝观
巴屠丽科: 古人讲忠孝.为人臣者要忠,为人子者要孝.因为忠孝两全实在太难,所以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 诸葛亮的和李密的《陈情表》,恰恰是一忠一孝,合称双璧的...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古代的李密是什么人物?李密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贡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
巴屠丽科:[答案] 是瓦岗寨大王没错,但心胸狭窄,是个小人.后被忠臣——王伯当所杀.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隋末唐初牛角挂书李密的故事 -
巴屠丽科: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李密去当太子洗马的时间 -
巴屠丽科: 李密一生没有做太子洗马.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为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证密为太子洗马.但是李密的祖母当时已是九十六岁,李密出于照顾年迈的祖母,同时也是对新朝存有观望态度,故而写下《陈情表》,婉拒了武帝的征召.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任温县令.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后来,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到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历史上李密是什么人物? -
巴屠丽科: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西晋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

黄南藏族自治州19344654021: 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字少一点) -
巴屠丽科: 1、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